语文教学论文-刍议黄庭坚对祝允明大草浪漫书风的影响
黄庭坚是“宋四家”之一。他的草书个性十足,充满雄伟豪迈、奇逸洒脱之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在黄庭坚的影响下,祝允明开创了明末浪漫主义的书风,改变了明初书法的淡雅、死气沉沉的风格,创造了“生活即大草,大草即生活”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大草,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了当代书坛。
当今书坛书法,小草的学习可谓是很多,而且精于小草微也,这大概就是小草学习困难的原因吧!现当代非常多的书法家都是在学张旭、怀素,然而却很少见有学祝允明的。研究祝允明浪漫主义大草的形成,对现当代学习草书的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更给了重要的启迪作用。祝允明由于家传原因,从小开始便开始尊古学古,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与古相伴。祝允明在五十岁以前,其草书作品是写的比较少的,在以后草书作品就逐渐增多,并在后期滚滚崛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其大草浪漫主义书风,对明代影响及其深厚。在浪漫主义书风形成之前,深受黄庭坚草书的影响。点画在祝允明书体中的体现,在唐代书法中是非常少见的,其作品点画浪漫,邻字之间相互交错,可以看出深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祝允明后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已经开始摒弃单纯的临摹了,而是将黄庭坚草书特征,融合于自己的草书之中,并直抒自身情感,表达于点画之间。
本文从黄庭坚大草及祝允明草书书风为基础,从黄庭坚草书作品中,探究其中的不同表现,同祝允明浪漫书风的大草作品进行对比。同时探索京兆在学习草书的过程中对黄庭坚草书的借鉴与发展,因而有了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大草书风。他们的书学观念,审美情感及其创作形式,都深深的影响了笔者。其学书思想和实践经历,更深刻的影响了后世。
1、研究背景
自草书出现以来,草书风格基本完成,从古朴的章草到小草的转变,到张旭,怀素草书的宏大气氛,再到明清时期以草书为主的浪漫主义时期。书法家一向喜爱草书,因为它的一致性、起伏性,以及在书写过程中可以用其对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直到今天,中国书法依然生机勃勃。随着国家大力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从小学到高中,高中到大学,学习书法的越来越多,而在书法的教育上,国家不断培养书法专业的学生,在其书法美学研究、书法展览,书法经典的出版,让中国书法走向繁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艺术的春天到来,同时外国的艺术页涌入中国。这迫使中国在艺术上加大发展的脚步。而中国书法更是如此。书法在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中,被重新重视、认识。清代草书虽然感觉在无声无息中成长,但自清末民国以来,草书有了很大的发展。近二十年来,随着书法热潮的兴起,学习草书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草书能够最好地表现书法家的气质,也一直受到许多书法家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中,当代主体提倡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内心情感的自然表达。察其大草的书法符合当代书法家的需要。
然而,不难看出,在这样一片绿意盎然、繁荣的创作背后,也会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从当今的草书发展来看,伴随着审美要求,各种展览层出不穷。而大草也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势头很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却也看的出,在众多的大草作品中,能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到内心情感世界的作品也非常少,让观者心情澎湃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风格的相同,放荡的狂野,规则的混乱,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矫揉造作,躁动不安,以及单一或简单的技能积累。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很多自媒体,都开始写此类文章,进行大规模的探讨。从深层意义上说,当代草的创作不再缺乏那种持续的动力,不再缺乏野性,不再缺乏丰富的形式。只是缺乏对法度和气质的深刻把握,以及书法家自觉的情感表达。
从草书出现以来,草书的境界一般伴随着内心的情感表达,同时更被人们认为,此书体是书法艺术境界的最高表达。吸引了千百年来书法家的注意,甚至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如果要选出一位纯粹的草书大家,那一定是吴派的祝允明,他的草书是明代浪漫主义书法的先驱。
祝允明早期的草书,以张旭、怀素、黄庭坚为标榜,在草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以古为伴,对古代的学习,可谓是深入骨髓。祝允明草书是非常宏大的,从他各个时期的草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张旭,怀素影响,同时又融合二王以来的书家的特点,在晚年的书法作品中,却见到最深的影子,就是黄庭坚。在作品,点画的运用及其作品气势的延伸,与黄庭坚草书及其的相似。在晚年时代,祝允明更是放弃了单纯的血统,转而将黄庭坚的风格融入自己的风格。
在黄庭坚书学实践的影响下,祝允明开创了明末大草浪漫主义的书风。他在生活中,把草书融入了生活,更在生活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书法作品对后人的启发及其巨大,更影响了当代书坛。他对当代大草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的书法,小草的练习可以很多,而且精于小草微也,这大概就是小草学习困难的原因吧!笔者对祝允明浪漫主义大草书风起源的研究,对当代研究大草的创作具有重大启迪作用,并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以了推动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专业数据库的查找与分析,以我们常见数据库为例。
首先中国知网数据库上,用“祝允明”一词为主要的搜索,搜索出531篇论文。但在这些论文中,对祝允明的大草书法为主要探索研究的只有83篇。又以“黄庭坚”为检索词,通过主题检索,共检索出2193篇文章;再从此结果的基础上以以“黄庭坚草书”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搜索,显示出135篇论文,再输入“祝允明浪漫大草”进行搜索,显示出9篇文章,同时再通过以黄庭坚对祝允明浪漫大草书风研究”为标准进行二次搜索,显示出0篇文章。
从万方数据库,在当中,通过对“祝允明”这个名字进行搜索,为词通过“标题/关键词”检索,检索出2156篇文章,在此检索结果中又以“祝允明大草书法篆刻”为词进行二次题名检索,检索出9篇文章。又从中输入“黄庭坚”这个名字,通过搜索,检索出1180篇文献资料。在以这些文献资料为基础,输入“黄庭坚大草”为检索词,共搜索出26篇文章;以“祝允明大草”为词通过主题检索,检索出4篇文章,在此检索结果中又以“黄庭坚对祝允明大草浪漫书风研究”为词进行二次主题检索,检索出0篇文章;
仅仅从检索结果的数量上,可以看出针对祝允明大草的研究并不多,对祝允明浪漫的研究具有较强学术性的文章更是非常少。研究祝允明的文章很多,研究黄庭坚的文章也比较多,但是研究黄庭坚对祝允明大草浪漫书风的文章很少;并且针对“黄庭坚对祝允明大草浪漫书风”搜索显示的结果进行探索发现,对京兆的浪漫主义书法研究比较少,更不够全面。通过各方面的搜索研究,对比之后,结合题目,论文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来进行文章的探索研究。第一个是针对黄庭坚大草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二是对祝允明学习黄庭坚的原因进行整体分析,三是从祝允明对黄庭坚笔法的吸收与创新进行分析。
(一)针对黄庭坚大草研究的角度
通过上边数据可以大致判断出,以祝允明大草为文本进行学术研究的文献相对不多,下面来具体分析。
在《黄庭坚草书之审美含蕴维度考略》(福建师范大学,2013)硕士论文中,作者连善荣从美的方面,对黄庭坚草书、章法、布局,从线与结构上进行探索研究。探讨黄庭坚草书的内在美及其草书的空间美。作者现实对黄庭坚草书源流,风格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整理,然后对黄庭坚草书审美特征,内涵进行探究分析等,最后对写出了黄庭坚草书对后世的影响。
在《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我对黄庭坚大草的探析与实践》(河南大学,2015)硕士论文中,作者彭彤结合书写毕业创作作品及有关的研究方面,着重论述了黄庭坚大草的创作书学观念及其实践特点,从而影响指导作者。
通过对黄庭坚的学习,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与借鉴古人,作者从实践出发,从三个方面研究探索黄庭坚的书法影响,第一方面,着重探索了黄庭坚草书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和对后世的重要影响。第二方面是讲述作者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草的感悟,从自身开始,及在老师的影响指导下,开拓思维,对黄庭坚个方面的了解更加深厚。第三个方面是作者自己的毕业创作的想法和实践,深刻的讲述了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是怎么样对黄庭坚大草章法,笔法的详细研究,并且学以致用。充分的展示出在作者创作中的对古人的继承与发展。
赵常钢的硕士论文《黄庭坚“韵”论及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7)一文中,作者在本文主要探讨了黄庭坚草书的“韵”,并对其草书的形式语言、空间结构和节奏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黄庭坚草书的“韵”提供最有力的证据。丰富了现当代大草学习的实践之路。文章着重从这些方面,来进行探索和分析,第一方个面是归纳了“韵”在书法上的理解运用。第二个方面是宋代书法家,对于“意”与“韵”的美感,探讨它们是否和谐共存。尤其对于苏轼,他的书法美学,进行了重新审视,对“韵”加以研究。第三个方面是说黄庭坚草书审美思想,大部分是是因为对于“雅”的不短突破,着重表达最深切的和本身精神的表现。第四个方面,是对黄庭坚草书书写方式的探索。主要是从字的布白,线条,字形的组合,以及留白之间的相互对比。再此归纳了黄庭坚草书中对于韵的表现。第五个方面,论述了黄庭坚的韵在当代学习中的影响,及对现当代的启发。
在《黄庭坚草书研究—以自身创作为例》(东南大学,2018)硕士论文中,作者朱可首先,用黄庭坚在不同时期的颤动笔的运动,插入了许多结构上的变化,对疏密风格的规律进行梳理。其次,通过具体的书法作品来了解黄庭坚在艺术观念指导下的书法之路,对书法风格的相似性。而后,经过对黄庭坚草书,在线条,章法上的特征来探索和发现总结出情感表达中笔、结构、构图三个基本要素的不同侧重点,并结合内容和形式来说明不同纹理的线条的运用,具有不同的长度、直线、圆形轮廓和不同的线距关系可以表达或优雅、或简洁、或生动的审美特征。此外,黄庭坚草书横卷的形式,表达了自己书法艺术的审美情怀的特点。
在《黄庭坚草书构成之独特性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18)硕士论文中,作者张婕为了进一步澄清草书的构成,加深对黄庭坚草书的认识,作者试图从黄庭坚草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黄庭坚草书气势开阔,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彼此起伏,上下共生。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和特殊“部分”的运用,彰显了对古帖学习的审美思想上的草书发展。然后从词组的特殊连接和空白密度的运用上,突出了他们熟练掌握的纵向连接。线间距、轴线和等高线的变化是“势”的关系。最后,根据黄庭坚草书元素的不同表现形式,从字的外部、字的动力、三书的动态及其作品的构成,以提高对草书作品的理解。
综上所述,针对黄庭坚大草期刊的研究比较少,从黄庭坚对祝允明大草书风影响的角度研究的基本没有;而祝允明浪漫大草风格形成研究方面,这些资料研究不够深入。
(二)对祝允明学习黄庭坚的原因
在《明中期吴门书派对黄庭坚的接受》硕士论文中,作者方泽亚、周子芾针对黄庭坚作为“尚意”书法风格的倡导者,主要探索了在明代中期的时候书法家对黄庭坚书法的认识与学习。再分析了如何学习黄庭坚,他们接受的原因又是什么。最终在他的影响下,启示现当代学习草书与发展。
在《吴门书派草书研究——以祝允明为中心》(中央美术学院,2016)。博士论文中,作者王方呈先是把京兆作主要的对象,研究了在明代中期时候的吴门书法。探索了在书法上的不一样,其源头,不同的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在书法的源流上研究所得到和市区的地方。我们知道明代的时候是有豪赌的收藏活动的,于是从这里入手,研究在这个时候吴门的书法家在收藏之时,所见到的古代书画对草书的特别影响。他们收藏的古代作品,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二王、怀素草书的风格。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吴门书法家的创作和成长特点进行了逐步的研究。其次,探讨了祝允明草书的成因和艺术特色。祝允明与陈淳、王宠、文彭通过对交游、跋、诗词、文体的分析,还原了祝允明与他们的关系,虽然没有师徒之名,但有师徒之间的客观情况,同时也显示出吴门大草书书法风格的整体格局。最后,作者对吴门书法实践的得与失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从线条质量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吴门书法实践在书法史发展中的意义,这对后世书法家的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黄庭坚书法在明代的接受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21)硕士论文中,作者宁善鑫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个方面是重讲述了黄庭坚书法在明代的一个影响状况,明代当时的文化发展是其接受黄庭坚书法的特别原因。当时的在心学的传播下,为了黄庭坚书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个方面阐述了黄庭坚书法在明代的发展,探索他的书学思想与明朝明代的草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及其相似性。第三个方面研究了黄庭坚书法在明时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黄庭坚书法的接受上,出现不同的接受程度。第四个方面,明晰黄庭坚在明代时候发展的内在原因及其发展状况。通过在明代对黄庭坚的书法发展状况的解剖,可以了解当时书法的学习状况,更深的探索吴门书法的传承关系,及书学思想。这些原因对作者自身及其后世的书法发展有着深厚的学习意义。
综上所述,一方面对黄庭坚草书研究的学术专著比较少,另一方面黄庭坚草书对祝允明浪漫大草书风的研究还比较片面,还缺乏系统梳理,还有许多方面待研究。
版权声明
本文为日月星论文查重(100036.com)发表,未经论文查重许可,不得转载。